查看原文
其他

《The Post》:一份报纸和一个女人的成长

刘雁 壹嘉出版 2019-10-26

"新闻媒体是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在电影《The Post》的最后,斯特里普扮演的《华盛顿邮报》发行人Katharine Graham念出这句话时,我能感受到影院中的肃穆和庄严。


《The Post》 电影海报


这是“《纽约时报》诉美国”一案中,最高法院大法官Hugo Black的判词。《华盛顿邮报》作为《时报》的“同案犯”,高度关注着这一案件。


The Post》的故事发生在1971年,其时,美国正在越南战争中泥足深陷,尼克松已经开始谋划访问中国;《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还是一份地方报纸,总编辑Ben Bradlee天天盯着《纽约时报》,看他们在报道什么。《邮报》这时正在准备IPO上市,作为其拥有者和出版人,Katherine自丈夫1963年死后接管这份报纸已经八年,但仍然对自己的角色缺乏自信,对于董事会男性成员和参与股票发行的金融机构的男性高管们并不着意掩饰的轻视,她一一隐忍下来。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毕业于名校芝加哥大学,但一辈子从未工作过,安于做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所以当初她父亲将《邮报》交给她的丈夫而不是她时,她觉得天经地义。——直到丈夫自杀,《邮报》的重担落到了她的肩上。


影片中,Katharine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她的选择不仅决定了《华盛顿邮报》的前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越南战争的走向,最终还会决定她的个人命运与历史地位。当时,《纽约时报》由智库兰德公司雇员手中获得绝密的五角大楼越战文件,经过三个月的准备,推出轰动性的揭露报道:美国连续四届政府掩盖越南战争真相,明知无法获胜,却继续将军队输入前线送死。报道发出后,尼克松的白宫声称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下令停止报道。《时报》起初对此不予理睬,但随后白宫获得了法院的禁止令,只得暂停报道,着手准备抗诉。此时,《邮报》从同一个信息源获得了越战文件,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发还是不发?不论是Katharine还是Ben都很清楚,如果发表,他们可能触犯《间谍法案》,面临牢狱之灾,而对Katharine而言,她要考虑的远不止这个。刚刚上市的邮报股价可能遭受重创,甚至执照可能会被吊销,倾注两代人心血的家族事业可能遭受灭顶之灾,数百员工将失去工作,她的个人声誉将毁于一旦……


Katharine和她的扮演者梅丽尔·斯特里普


所以,当Ben领导的采编团队将稿件准备就绪,各路人马等着Katharine做最后的决定时,我们与她一样紧张;当她在电话里说出“let's go, let's go, let's go, let's, let's publish it”时,我和电话那头的Ben一样激动。更让我激动的,是她对一直质疑她、此时同样反对她的董事Fritz的反驳:当年我父亲买下《邮报》时,为《邮报》确定的原则之一是:在寻求真相的过程中,随时准备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物质利益。那么现在我的决定没有任何问题。请记住,今天,这份报纸不是我父亲的,也不是我丈夫的,它是我的。还抱着过去的认识的人,恐怕并不属于我的董事会。


这段话,斯特里普说得云淡风轻。如果说前面那一迭声的“let's go”,透露出一种从迟疑到确定的心态变化,这里显示出的则是一个拥有强大内心,不再怀疑自己的女性的坦然和从容。这时的她,与影片开头时那个忍气吞声的她已经判若二人。


Katharine和Ben得知最高法院判决允许发表五角大楼文件时畅怀大笑


影片的最后,尼克松总统在电话里气急败坏:我要你们听清楚,从此以后,我不允许任何《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踏入白宫,不许他们报道任何活动(影片使用了白宫的录音记录,音轨里是尼克松本人的声音)……观众席里发出了嘲讽的笑声,大家都知道接下来发生的是什么:很快,水门事件爆发,《邮报》正是打响报道第一枪的媒体。



对水门事件的报道,更使得《邮报》成为尼克松总统的眼中钉,Katharine也受到时任司法部长本人的威胁,被称为是美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威胁。然而,正是从此以后,《邮报》正式成为与《纽约时报》比肩而立的全国性大报,赢得读者与业界的尊敬。反战浪潮越来越强大,最终导致尼克松做出决定,结束越战。Katharine作为第一位成为重要报刊出版人的女性,以她卓越的见识和领导力,先后获得瓦尔特·克隆凯特新闻卓越成就奖、杰斐逊奖、罗斯福自由勋章,1988年获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97年她的自传《个人史》出版,转年获得普利策奖。2000年,Katharine被国际媒体学院命名为过去50年中50位“全球媒体英雄”之一。2001年Katharine去世,2002年被布什总统追授总统自由勋章。


前《华盛顿邮报》总编辑Ben(中)与报道水门事件的两位记者在一起,2005.


Kathrine1973年将《邮报》出版人的工作交给了儿子Donald, 自己仍然担任董事会主席。之后的《邮报》又经过多次人事变动,但印在“华盛顿邮报”的报名下面的那行字从来不曾变过:“民主死于蒙蔽”(Demorcracy Dies in Darkness). 不过今天,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邮报》在经营上遭受巨大挫折,举步维艰。201385日,《华盛顿邮报》被以2.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好在至少短期内,贝佐斯并无意于用《邮报》盈利,他说:报纸只对读者有义务,而不是对其拥有者有义务。《邮报》的使命、原则和采编团队都原封未动,继续自己报道真相、为民众服务的宗旨。


只是,在川普时代的当下,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在内的严谨媒体遭到肆意攻击,真假标准已然模糊,很多新闻媒体也已经抛弃“客观、中立、报道真相”的基本准则,唯市场马首是瞻。斯皮尔伯格选择在今天拍这部电影,用意不言而喻。他是在向守护良知的新闻人致敬,向新闻的自由和专业主义致敬,同时讴歌报业史上的一个黄金年代,那个坚守“新闻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年代。



点击阅读壹嘉其他文章:

一次关于“矫情”的研究——读《爱在无爱的硅谷》

壹嘉书摘:史铁生:站在人的疑难之处

翻译张爱玲——《流光徘徊》摘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